“一番必须是我家哥哥”“大女主才配站C位”……近年来,影视剧“撕番”现象愈演愈烈。据媒体报道,除了经纪公司之间的“明争暗斗”,很多粉丝也深陷“大战”,为了给偶像争取更高番位,互爆黑料、互造黄谣已成惯用手段。
番位本是日本娱乐圈的“舶来品”,“番”在日语里有“次序”之义。“一番”通常被认为是戏份最多,与电视剧主旨相关性最强的角色。与此同时,演员也需要对作品质量、收视情况等承担更多责任。然而,不知何时起,在一些国产剧中番位开始与艺人的咖位、知名度等挂钩,且影响逐渐延伸至戏外。各家公司不仅在演员表的排序上分毫必较,连合照站位、宣发顺序等都必须分出个前后高低。从“一番”到“十八番”,从“C位”到“镶边”,粉圈中也形成了一条莫名其妙的“鄙视链”。
在普通观众眼中,演技才是演员的立身之本,同演一部剧也要撕来撕去纯属“吃饱撑的”。但在狗血的“撕番”背后,显然已经衍生出了复杂的利益链条——不少艺人指望着靠一部“爆剧”蹿红,剧中番位靠前,就可为自己的履历加分,经纪团队在后续接戏、洽谈商务时也就更有筹码。在这样的逻辑下,粉丝们自然看不得自家偶像被“压番”,特别是被同年龄、同类型的“对家”艺人盖过一头。某些片方也恰恰抓住了这种心理,故意靠引发粉丝战争为影视剧带来免费流量。最后结果往往是,剧烂,剧组的名声更烂。
“撕番”大战比剧情还跌宕起伏,不能不说是行业的悲哀。最近,国家广电总局发布《电视剧母版制作规范》,明确演职人员在电视剧的署名方式、顺序、位置等须由聘用合同约定,这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撕番”现象。但从根源上说,引导行业回归健康生态,最终还是要靠从业者扭转错误观念。角色是演出来的,不是撕出来的。一部能立得住的作品中,所有人物都要为剧情服务,反过来说,一部佳作也能成就所有演职人员。比如,《人民的名义》中侯勇扮演的“坏角儿”赵德汉,出场寥寥,但精湛演技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觉醒年代》中陈延年、陈乔年的扮演者,在演员目录中位次并不靠前,但对原型的理解、诠释,让两位年轻演员圈粉无数……如果制作团队、艺人演员都能把心思放在剧本上、放在演戏上,又何须所谓番位来为自己背书抬轿?
前段时间,某部剧造出“领衔主演”“联合主演”“特别主演”等一连串新头衔,如此“端水功夫”令人哭笑不得。希望这样的闹剧少一点,让靠作品说话、靠演技说话成为演艺行业的唯一标准。
质检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