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公众号
(相关资料图)
九边(id: ertoumu893)
作者 | 九边
文中内容不代表东亚财评观点和立场
今年可能最魔幻的事,就是官方公布的M2节节攀升,可是整体大环境却不尽如人意,而且大家都觉得钱没到自己兜里,这就让人难免有点纠结,那些钱到哪去了?
或者说,有三个问题需要回答:
1、政府为啥要放这么多水出来?
2、放出来的水哪去了?
3、接下来怎么办?
01
首先还是要重申那个常识,中国并不存在真的印钱直接发,那是蒋委员长干的事。中国的“印钱”,都是以贷款的形式往出现。
中国之所以有个放水保经济的路径依赖,主要也是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里,市场上有两个不变的假设:
1、国外的市场足够大,只要你生产出来东西,就能卖出去,大不了降点价,不行就退税给补贴,再不行就少赚点,比如很多沿海企业如今利润率已经跌到了0.5%;
2、房价永远涨,如果闲钱没事干,那就去买房,过几年赚差价。
也正是因为这俩假设一直成立,所以放水就有效,不管放多少水,总是有人接,接到了或者投入外贸,或者投入房地产。
为啥只要生产出来就能卖出去呢?也不复杂,因为我们以前的人力太便宜,电力也便宜,导致中国工业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很强,尤其是低端工业品。这些产品非常受追捧,基本上你能生产多少,外边的世界就能吸收多少。
这个背景下,大概2018年之前,中国这边主要做的事,就是搞钱,搞到钱就买设备雇人扩产能,然后卖给全世界。
在那段时间里,咱们国家的贷款几乎没有贷不出去一说。甚至银行给出的利率是5%,民间想贷款,动不动要到10%以上,还抢着贷。一般的做法就是银行先贷款给国企,国企低息拿到贷款,然后转身加一倍利率贷给民企。
民企有的是项目,只要能拿到钱就能做外贸钱生钱,所以在很长时间里,只要经济不行,就放点水,放出来的水会进入制造业,会拉动就业和经济。
但是出口的增长空间整体是越来越小的,且不说美国要跟咱们贸易战和产能转移,就算没有这些,也不可能一直上升,毕竟海外购买力也就那些,而且咱们自己的用人成本和土地成本都在上升。
2018年之后银行再放水,放出来的钱进入制造业的开始越来越少,主要也是因为利润太薄了。刚才提到的第一个假设就开始动摇了。
“产业升级”这个词是很政治正确的,不过现实却骨感的多。我这两年跟很多小老板沟通过。他们说大家都知道应该升级,可是升级其实就是二次创业,绝大部分敢升级的,最后不但升级不成功,反而把老底都赔进去了。
现在全社会都在教导年轻人“最大的败家就是创业,其次是投资”,那些老人们就更懂了。
所以中国初代搞制造业出口的那群人,一般都会坚持到最后,也就是自己的厂子最后实在是一点利润都没了,关厂大吉,坚决不升级,把厂子里的重资产卖掉套现,加上之前赚到的钱安享晚年。他们也觉得,只有极度的不理性,才会赌上自己前半辈子的积累,去拼一个小概率事件。
02
在外贸崛起的那些年,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外贸进城,进城就得买房,于是“城市化推动的房地产”也开始了。外贸一直都是房地产的重要助推器,直到房地产自己长出来了腿,自己开始跑了起来。
房地产对中国的推动居功至伟,唯一的毛病,它的繁荣是建立在基础上的。
银行贷款给老百姓买房,房价节节攀升,剩下的老百姓觉得买房一本万利,更加激情地买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全家所有的积蓄都投进去,太多人这样做,房价果然持续上涨。
房价上涨,开发商也从银行贷款买地搞开发,规模越来越大,贷出来的钱越来越多。但是确实促进了房地产上游的企业,那些上游从业者有钱之后继续贷款买房,这个循环就这样飘了起来。
后来大家更是看懂了,借钱,套信用卡,借信用贷,只要把钱从银行弄出来,然后去买房,过几年房价一涨,接盘侠就把自己借的钱都给还了,并且还有得赚。这时候银行只要愿意放水,不存在“没人接”一说。
最后的结果就是,居民贷款买房,开发商贷款盖房,政府贷款搞基建(主要通过城投),大家一起疯狂借贷,经济蒸蒸日上。
老百姓贷款可以去买房,反正房子一直涨,买到就是赚到,为啥不贷?
开发商那就更敢贷了,反正房子一直涨,贷到款买更多地盖更多楼,为啥不贷?
开发商背后无数大小供应商也不怕,房地产商的信用杠杠的,给他们供货就像现在加入“果链”给苹果供货一样,稳赚不赔。甚至垫钱搞生产,回款周期可能长达两三年,大家也不怕。他们从各处借钱搞生产,顶着高达10%以上的利率,大家热火朝天。
可能有小伙伴不知道,假如你是个卖水泥的,你把水泥给恒大这样的房企,他们并不直接给你钱,而是给你“商票”,类似一个借条,过很久这个商票才能换成钱。在这之前,你就得用自己的钱或者银行的钱搞生产。不过以前恒大信用足,这个商票也跟钱似的可以拿着花出去,甚至可以直接去别人那里换成钱,就跟京东购物卡也能换成钱一样。
在这个阶段,有钱人非常容易就能占到这种便宜,他们有资产,可以贷出来更多的钱,既可以投资外贸,又可以买房,然后等着别人接盘。
所以政府只要愿意印钱放水,印多少,下边就敢接多少去买房,买房钱变成了房子水泥,变成了政府开支,变成了更多人的工资。
最极端的情况下,2021年年初,当时疫情还在肆虐,不过国内控制得很好,很多人都快忘了疫情这事了。当时经济依旧有点低迷,政府想刺激下经济,又放了一波水。
当时这波水主要是想贷给那些经营困难的企业,尤其小企业,所以也叫经营贷。
但是很快被解读成了“房价要涨”,深圳第一个跳了出来,很多人在中介的帮忙下,过户了一个空壳公司给自己,然后搞点抵押品塞进去,从银行里贷到款之后赶紧买房。
更有甚者,手里一毛钱都没,只有一套自住的房子,也把这套房子塞进一个小公司,贷到经营贷之后,用经营贷做首付,去再买一套。
后来这波“经营贷涨价潮”从深圳扩散到了上海和北京,北京的学区房也开始上涨,然后政府果断出手给摁住了。从那以后深圳就一直跌跌不休。
转眼过了2022年,还有俄乌战争。客观地讲,俄乌战争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非常非常大。
以前我们探讨制造业转移的时候,总是在说“转移到印度或者其他国家不划算”,毕竟资本家思考问题几乎唯一的出发点就是利润,不赚钱的买卖自然没人做。
不过过了2022年之后,那些跨国公司思考问题的方式从“利润导向”转变成了“安全导向”,他们目睹了俄罗斯的事之后,开始担心太过依赖中国,最终跟德国依赖俄罗斯能源似的,突然出问题满世界高价找能源。
而安全的核心就是分散,印度这样的国家自然也分到一杯羹。就在前几天,印度的首席经济学家还在那里说,是俄乌战争带给了印度前所未有的机会,全世界都涌入印南建厂,他建议印度开始搞“农民工进城补贴”,把北方的农民工弄到南方去进厂。
更离谱的是墨西哥,安全考虑叠加美国的脱钩,大量跨国公司去了那里,甚至大量的中资企业都去了墨西哥。没办法,美国是很多国内外贸公司最大的买主,他们不去可能就得倒闭,只好过去了。
此外还有一头坏犀牛到处溜达,就是低迷的结婚率。生育率低,主要也是因为结婚率太低,不结婚,买啥房?
这个意义上讲,这次碧桂园其实就是跟年轻人对赌失败了,它在二三线屯了无数的地,如果小镇青年们踊跃购买,它的资产也能扛得住债务。前几天不是欠了1.6亿美元还不上嘛,这点钱按理说没啥事,卖栋楼的事。可现在真不行,真卖不出去。
现在的问题就是年轻人不玩了,房子卖不出去,现金流转不起来,碧桂园手里的筹码变垃圾了。
所以不存在什么“房价不能降”,如果年轻人真的死了心不买,不结婚也不生孩子,卖不出去的房子你定多高的价也没意义。房子卖不出去,房价就上不去,房价一旦不再涨了,刚需们立刻就不存在了。
刚需没了,房子滞留,房地产公司和背后的一大堆关联企业也开不了工,连带给他们跑货拉物资的大车司机都没活干。
把这些综合起来,大家就能看出来,以往银行每次放水,都被制造业、后来被房地产给吸收了,都能推动一波经济。
现在恰好反过来了。
这两台发动机如今都多多少少有点不给力。外贸收缩导致大家不敢再使劲借钱投制造业。房地产下行导致大家不敢贷款买房,万一房价不涨,自己成了倒霉的最后一棒了。更关键的是,可能债务有点太高了,大家不敢再贷了,担心还不上。
央行倒是想放水促经济,可是放出来的水没人借,根本贷不出去。
以前我们说富人通过贷款来让自己的资产增值,达到“富人更富”的目的,如今资产价格也都在下降,连富人都不贷了,普通人就更不玩了。
更离谱的是,不但不借了,还在还钱,公司一般赚到现金都会用来雇更多的人,如今还银行了。老百姓以前没钱都要贷款买房,如今有钱都存银行。银行放出来的水明显既进不了企业,也进不了个人口袋。大家直观的感受就是工作越来越难找,收入可能还在下降。
债务这东西最大的特点,就是“迟早都得还”。
借钱发展的时候,一切都好,借钱炒房,房价变高,接盘侠可以通过高价房贷出来更多的钱,市面上钱多了,大家花钱买买买,其他的东西也跟着一起高歌猛进。
等到大家突然意识到好日子不再了,不能这样继续借了,开始节衣缩食,不再贷款,然后房价下跌,下跌大家也不买房了,背后的企业也跟着削减开支。
更麻烦的是,一旦消费萎缩,很多产品都卖不出去,卖不出去企业就得跟着裁员过冬。
所以很多人担心的通胀根本起不来,老百姓手里有钱,争先购买商品,商品价格才能涨,才会有通胀,现在没钱也不买,哪来的通胀?
03
那接下来怎么办?
其实是说烂了的,没啥好办法。只能等着美联储加息结束,国外的经济环境好点,说不定咱们的外贸也能有起色。现在美元加息把全世界都给带得不好过,这也是为啥我之前说,取代美元这事还早,美元现在依旧如日中天。
现在太多人陷入了对未来的迷茫中,心里慌,充满不确定性,只想还贷存钱准备过冬。
等到大家过了一段时间发现也没啥大事发生,日子照旧,慢慢重新恢复了信心,消费也能好点。你的消费就是别人的收入,大家能一起好过点。至于房地产,倒也不是说今后彻底完了,不过属于房地产的时代大概率是彻底结束了。
不过最关键的,可能也是一个根本的转变正在来临。我国以前一直定位自己是生产国,因为不管生产出来多少,都能卖掉,所以不咋关心生产不太在乎老百姓收入。如今海外买咱们东西少了,立刻就虚了。今后还是要专注提升国内老百姓的收入,降低对海外的依赖。
不过话又说回来,纯粹的内循环100%不行,而且俄罗斯伊朗这些穷国也指望不上,外贸和制造业还是得靠那几个有钱的发达国家。咱们喜欢说,“全世界又不是只有那几个发达国家”,从出口层面讲,那几个就是“二八定律”里的“二”,短时间内没啥办法解决。
所以说,接下来还是要苟住,维持好国际形象,不骄不躁,保持外贸稳定的同时提升老百姓收入,维持好经商环境,通过法制来确保社会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慢慢就能好起来。
总之,没有只升不降的波浪,也没有只降不升的波浪,咱们也都是时候适应这种周期性的状态了。而且从历史上来看,每次陷入低谷,都会迎来一波改变,无论是经济上的,还是科技上的,或者政策层面的,改变又会带来新的生机,经济就在这种周期性的波浪中前进。
☞东亚财评聚焦国内外热门财经话题,品评有价值的商业人物和讯息。我们的宗旨,是让大家在这里,读懂东亚,理解中国,拥抱世界。
关键词:
质检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