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新品牌”,要走的路还长着呢……
(资料图)
2023年的小鹏,总是喜欢闷声搞个“大新闻”。
距离上一次毫无征兆的“牵手”大众,仅仅过去一个多月的时间,昨天早上则又突然官宣“接单”滴滴,并且还是以一种亲自“all in”的方式。
具体来看,通过合作,小鹏将正式进入多品牌战略阶段,进一步强化A级市场产品的技术竞争优势,让智能驾驶技术在最主流的细分市场成为标配。
作为此次战略合作的核心,一款A级智能电动汽车将以小鹏全新品牌首款产品的身份进入市场,预计于2024年开始量产,项目代号“MONA”。
新品牌车型将与小鹏现有品牌产品形成差异化定位。
同时,滴滴将面向小鹏首次开放全生态赋能,为“MONA”提供包括智能座舱、智驾及共享出行市场等多维度的支撑,助力小鹏汽车在“15万级”价格区间打造爆款车型,进一步加速自动辅助驾驶与智能座舱技术在全球市场的应用及普及。
为推动双方建立长期共赢的战略合作关系,小鹏将发行占交易完成后总股本%的A类普通股,收购滴滴旗下智能电动汽车项目相关资产和研发能力。滴滴将成为小鹏的战略股东,首批股份的锁定期为24个月。
小鹏成为首家获得滴滴生态体系全面支持的整车企业,双方将在多个领域探索互利共赢的长期合作机会,包括在滴滴平台上小鹏车型的运营、品牌营销、金融保险服务、充电设施建设、Robotaxi以及国际市场方面的合作。
写到这里,再做一个小小的铺垫。
其实,早在前年,滴滴内部代号“达芬奇”的汽车项目就已浮出水面,后续甚至传来收购另一家新势力造车国机智骏股份,推动“落地”的消息,但最终却未等来任何的官宣,便慢慢消失在了人们的视野中。
至于背后的原因,想必是复杂的。譬如,资金问题、资质问题、包括创始人摇摆不定的决心,每一项都在不断累积,促使着滴滴渐渐放弃“达芬奇”。
而昨天小鹏的“接单”,完全可以视为其给该项目找了个“好买家”,也从侧面印证了互联网造车在残酷大环境下的退潮。
十分微妙的是,吉利高级副总裁杨学良甚至直接公开位于微博,招揽滴滴相关业务板块品牌、营销、公关岗位的员工。
由此转换视角,不禁好奇“接单”的小鹏,又能从中得到什么?
首先,必然是足够可观的订单。
毕竟,还是那句话:“造车终归讲究的是规模效应,没有销量作为支撑,一切都将成为不切实际的空谈。”
今年的小鹏,虽然通过推出G6算是缓过一些劲来,但明年的中国车市必将变得更加险恶与血腥。怎样实现更大的量变,挑战仍明晃晃的摆在它的面前。而“接单”滴滴,至少有了一个基础保障。
为此,双方之间还玩起了每年至少10万辆的“对赌协议”,滴滴参与“MONA”的销售,小鹏则需要拿出相应的股份。而如果滴滴能够连续两年卖出18万辆,最多便能获得5%的股份,甚至超过大众的持股比例。
当然,对于小鹏来说,同样稳赚不赔。
除了获得足够可观的订单,有了滴滴这位“股东”的加持,顺利切入到心心念的网约车市场,并且还是通过推出“新品牌”的方式,不用太过担心拖累“本品牌”的形象。
另外,也是更重要的一点,早在今年Q2财报发布后的电话会议上,何小鹏就曾表示:“有趣的是,两年前我曾经提过一个观点,因为成本原因,没有车企能够在15万级别推出有竞争力的全自动驾驶汽车。但随着我们死磕技术创新和全流程降本,当前我的观点改变了。”
随后,他进一步解释:“因为我已经明确看到了清晰可实现的路径和时间表。这让我们很有信心,在最主流的15万级别也有能力推出全自动驾驶汽车,这会极大地推动智能化全面普及。”
但站在彼时那个节点,谁都未曾料到何小鹏说的话,竟然是一种暗戳戳的铺垫,指的正是“MONA”。
“这次我们和滴滴的合作的核心,在于他们有一个完成度非常高的准量产的A级智能电动汽车轿车车型,前期已经投入大几十亿人民币开发,所以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吸引力的资产。同时,我们还会收购与MONA相关的所有研发的测试、设备等资产,包括一些核心的人员团队也会加入小鹏。”
实际上,昨天一早消息官宣后,这家新势力造车便召开了一场媒体沟通会,何小鹏与顾宏地双双出席。上述一段话则是后者给出的解释。
言外之意,对于这款产品,滴滴已经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团队与设备都是现成的。
选择半路“接单”的小鹏,完全不用从零开始,而是将自己擅长的XNGP、扶摇架构与之赋能就好,并在现有工厂负责后续的生产制造。
显然,初始任务量的大幅度减少,以及有了基础销量的提前保障,无疑才是促使何小鹏观点改变与下定决心的根本诱因。
而在媒体沟通会上,他也承诺:“通过和滴滴的合作,我们相信可以把15万级的市场做好,会同时做B端和C端,MONA只是一个开始,后续关于渠道、品牌还会有许多相应的动作。”
可以肯定的是,何小鹏的野心绝不仅仅局限在网约车市场。相比之下,私人消费市场才是其真正窥探的“蛋糕”。而与滴滴在金融保险服务、充电设施建设、Robotaxi以及国际市场方面的合作,也令他愈发期待。
只不过,作为冷静理性的旁观者,一边看好本次“接单”的同时,另一边还是想提出一些心中存在的质疑。
譬如,既然有了“MONA”的存在,那么价格区间与车型定位相似的G3、P5,还有没有继续换代推新的必要?
譬如,结合过往经验而言,几乎没有一款产品能够B端、C端“既有又要”,那么 “MONA”入场后怎样保证自己不会彻底沦为大家口中的“网约车”?
譬如,以“MONA”作为一个新品牌的当头炮,小鹏的新品牌会不会传递给外界一个较为低端的形象?在此过程中,碍于受众的偏差,自动驾驶的普及会不会被一定程度上限制?
譬如,既然选择成立新品牌,那么继“MONA”之后,小鹏又将如何规划后续的产品序列?毕竟,不可能只有一款车卖。
再譬如,从“牵手”大众,到“接单”滴滴,加之本身的业务拓展,或多或少的担心小鹏是否有这么多的精力一项项深耕?
最终,汇成一句话,如今天文章标题的后半段,究竟“蜜糖还是砒霜”?
一切都存在很大的变数与未知,一个个问题都等待这家新势力造车去解答。
当然,于情于理,没有谁会拒绝送上门来且有利可图的“生意”,即便暂时没有想好怎样做大做强。况且,位于资本市场股价的暴涨,已经给出阶段性的正向反馈。
总之,小鹏“新品牌”,要走的路还长着呢……
作者丨崔力文
责编丨崔力文
编辑丨别 致
关键词:
质检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