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此前诸如《奔跑吧兄弟》《爸爸去哪儿》等国产综艺只占据了观众电视时间的一小部分,那么从这两年开始,国综彻底迎来了全盛时代——各种类型百花齐放,各大卫视和网站的节目数量节节攀升。
虽然在数量上恒河沙数,但国综的质量却因为制作团队、剧本设定以及嘉宾表现等原因而良莠不齐。不过,不少国内综艺的设定照搬了国外综艺,节目组也经常斥巨资聘请国外团队制作把关,因而相当一部分综艺的问题出在了参演嘉宾身上,这其中又以年轻爱豆尤其令观众不满。
可以说,除了作为大型圈粉现场的歌舞类综艺,爱豆们在其他综艺中的表现都令人大跌眼镜。管中窥豹,就连粉丝基础强悍的杨超越在上《心动的信号》节目时,也遭遇了“观众口水与公关软文齐飞”的尴尬情况。
杨超越参与《心动的信号》。图片来自网络
爱豆之所以成为国综的“挨骂担当”,与其在节目中所缺乏的真实感与恰当感不无关系。
综艺与电视剧的最大区别,在于其为观众营造的“半虚拟状态”——虽然剧本方面仍有一定的演绎成分,但嘉宾均是以实际生活中的身份背景投入到节目中,基于“表演”与“生活”的反差对比能够快速地挑起观众本能的好奇心。甚至有些综艺贩卖的正是这种宛若卸妆一般的真实感,相信看过近期热门节目《我和我的经纪人》的观众一定感同身受。
朱亚文和他的经纪人。图片来自网络
但在许多爱豆参加的综艺节目中,这种真实感荡然无存,更直白地说,他们一看就是来录节目而非来体验生活的,从生理上到心理上都没有做浸入准备;其中旅行、经营等强调“体验”的慢综艺是爱豆被骂的重灾区。
如去年以花店经营为主题的《小姐姐的花店》邀请的花艺使者林彦俊和王琳凯,二人一开始浑然不在状态——没有提前为语言与花艺知识做准备,在售卖现场手足无措,甚至破罐子破摔地玩起了手机,令“店面主管”宋佳面有愠色地质问“觉得开花店是为啥?”相较于二位爱豆,连主动做花艺笔记和售卖准备的流量明星欧阳娜娜都自带三分好感了起来。
欧阳娜娜参与
《小姐姐的花店》。图片来自网络
另一类爱豆被骂的重灾区是近来很火的观察类综艺,在这类节目中,他们最大的问题是缺乏“恰当感”。
和其他单景综艺不同的是,观察类综艺的看点在于演播室与现场的双景互动,在互动过程中,演播室嘉宾口中的描述与观点,其作用在于表达观众的意会之处,使观众获得微妙的共感。观察类综艺的演播室部分看似说说笑笑颇为简单,其实对嘉宾的思辨、表达、互动能力甚至阅历都有着不低的要求。
从这个角度来说,缺乏人生经验的年轻爱豆先天就带有劣势,尤其是在讨论到一些较有深度的心理学层面的话题时,爱豆们的惯常表现就是如花瓶一般微笑地找镜头并一言不发,个中翘楚便是《心动的信号》中的杨超越,和辩手出身的姜思达、情感经历丰富的张雨绮等一众嘉宾相比,杨超越的卖萌放空频率实在是太高了。
如果说生活阅历只是客观原因,其问题不在爱豆本身的话,那么他们在娱乐性较强的话题发挥上也不尽如人意,经常出现接不到梗、乱接梗的情况。像是前段时间吴宣仪参加的素人恋爱观察节目《遇见你真好》,就因“尬聊”而为观众所诟病。这种尴尬背后,存在着爱豆对于剧本理解不深不透、无法清楚地定义自身角色在节目中的作用等多方面原因。
吴宣仪参加素人恋爱观察节目
《遇见你真好》。图片来自网络
真实感与恰当感的缺失,根本原因还是国综的“匹配度”问题——为了兼顾收视与流量,倒置了节目内容与爱豆嘉宾的顺序关系。打个不恰当的比方,节目是骨,参演嘉宾是皮与肉,骨之不存,皮肉何覆?
再审视一下国综经常借鉴的韩综,后者之所以成功,在于其能够考虑到节目定位,让角色为节目内容本身服务。韩国的嘉宾与综艺互相成全的双赢例子不胜枚举,像是“在韩务工”的中国爱豆曹璐,也能凭借难得的搞怪艺能感在《能力者们》《真正的男人》中有上佳表现,为自己打响名气的同时也让节目赢得了人气与口碑。
曾打造出《两天一夜》《花样青春》等节目的韩国顶级综艺制作人罗英石在其自传《反正竞赛都很长》中曾这样描述他对综艺的看法:“只要节目本质够坚实,趣味和感动自然会从中流泻出来。”国内的制作人们如果能够将时间聚焦于节目内容本身的打磨,而非挠头苦想如何给爱豆加戏,相信国综自会有另一番发展。
质检要闻
推荐